查看原文
其他

罐 現場|不畏冠狀疫情 北美館推出江賢二最完整回顧展

罐 新聞 罐子藝術網 2021-09-26


《罐 新聞》/臺北報導
圖版來源/臺北市立美館、《罐 新聞》

不畏冠狀疫情,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自明(3/28)日起隆重推出【江賢二:回顧展】,本次展覽回溯藝術家55年的創作歷程,展出超過200件作品,堪稱江賢二最集大成的一次展出。本次展覽邀請藝評學者王嘉驥擔任客座策展人,梳理藝術家從1960年代至今的抽象創作歷程,包含旅居歐美30年、1999年返臺後於2008年至臺東定居,其遷徙移居的生命經驗引導藝術家逐步開創風格迥異而視覺語彙多元的系列作品。


左起:臺北市立美館館長林平、江賢二、策展人王嘉驥於記者會合影

1942年生於台中,江賢二於1965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1967年江賢二遷居巴黎,隔年搬至紐約,直到1997年返台定居。旅居海外三十年的歷程,及在不同地區吸取的文化與養份,為江賢二的藝術創作中留下深刻印記。


「江賢二老師擅於將現實景觀,轉化成豐富而有深意的意象和符號,在他的作品中,時常能閱讀到對自然萬象的觀察與超越精神的一股靈光。同時,音樂亦在江賢二作品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精神養份,他各個系列的創作中不乏向經典樂曲、古典音樂家致敬的作品,畫面裡出現各式音律、樂器的象徵與符號;最後,江賢二有著對空間、建築高度的敏銳與興趣,在旅外與返臺時期,皆發展出一系列關於廟宇、教堂的作品,在深沉的畫面中精確地捕捉了宗教殿堂的精神體驗。」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說道,「江老師作品的諸多細節無法藉由印刷品、攝影呈現,我鄭重邀請大家必定要到場親見作品!」


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江賢二遠赴巴黎、紐約異鄉追尋創作,此時期的作品反映藝術家在創作與生活現實無可避免地拉扯,早年江賢二刻意將畫室窗戶全部封起,在阻絕自然光的狀態下完成畫作,整體色調較為深沉、暗淡。自1997年返臺後,江賢二重新感受故鄉美好而發展出傳統建築主題的〈百年廟〉系列;自2000年因往返加州照料親人,進而發展出壯闊而寫意的〈銀湖〉,營造出「如海、如鏡、如雪,亦如星雲」的抽象情景。


本次難得一見的作品還包含江賢二2008年遷居臺東的系列作,如〈比西里岸之夢〉、〈金樽〉等,在金樽沿海地帶的美麗的天光、海潮、濤聲召喚之下,開啟藝術家多年的封窗創作,畫面中閃耀出過去時期所不曾見的光彩。藝術家人生流轉於風光逕異的各方,都在其畫布上灌注了創作的能量。


在二樓展覽的209展間,亦呈現江賢二另一組最新創作〈金樽/淨化之夜〉,採用立體結構回應其早年向荀白克致敬的創作,展場在藝術家的巧思之下響起樂音,呼應了藝術家年輕充滿「虛無、悲愴,失落與找尋」的心境。


透過視覺與聽覺的多重美感體驗,【江賢二:回顧展】在作品的對話之中,讓觀眾看見江賢二55年對藝術無盡的探索與始終如一的初衷。

臺北市立美館
【江賢二:回顧展】展覽現場

 展間一 

旅居紐約長達30年,江賢二於1990年代後期更常態地返臺創作。2007年,他在臺東金樽覓得一片依山面海的理想之地,自建工作室;2008年,正式定居於此。


臺東終年日照,海天均藍,旺盛的自然野性,加上他在庭園中栽種了色彩繽紛的花,這些都成為他創新的重要元素。解除工作室長年封窗的習性,他將自然光迎進畫面。〈比西里岸之夢〉、〈臺灣山脈〉和〈金樽〉,都是江賢二長居臺東以來,與自然對話,持續發展而成的系列代表作。


慣以古典樂音伴隨創作,江賢二偏好的曲目常常成為他繪畫的名稱與靈感來源。〈乘著歌聲的翅膀〉原是德國詩人海涅(1797-1856)之作,作曲家孟德爾頌(1809-1847)根據其浪漫且夢幻的詩境,譜成一首鋼琴演奏的獨唱曲。


 展間二 

〈比西里岸之夢〉系列是江賢二進駐臺東以後,最早發展的一個系列。「比西里岸」 是阿美族語-Pisirian—羅馬拼音的轉譯,原意為放羊之地,也是部落之名,位於今日臺東的三仙臺一帶。


有別於過往的深沈暗響,江賢二透過〈比西里岸之夢〉系列,創造了豐富的色彩 變化,既有海天之藍,也有晨昏之光的表現。他還根據花卉的形象,取其繁茂、燦爛、明亮的五彩之姿,綻放爆炸性的光與熱。


 展間三 

將音樂的聽覺轉譯為繪畫的視覺,江賢二以法國作曲家德布西(1862-1918) 鋼琴曲為觀照對象,創作了〈德布西——鍵盤〉系列。


德布西的鋼琴音樂很容易讓聽者對演出者的演奏動作,以及指尖在鍵盤上接觸與移動的軌跡,產生視覺性的連結。江賢二將原本的琴鍵觸技的表現,改以畫刀或畫筆結合油彩,隨著時間流轉,劃出輕重有致的變化之跡。


經過江賢二的轉化,德布西的音樂變成一種遼闊的畫面。同時,大量的留白也提供畫作更多的想像空間,一如音樂餘韻的迴旋。


2000年,隨著女兒定居美國南加州的洛杉磯地區,江賢二經常探訪,並以該地特殊的自然景觀入畫,而有〈加利福尼亞〉系列的作品。之後,經過多年醞釀,到了2006年,他進一步以女兒住居附近的「銀湖」蓄水 庫為意象的發想,創作出氣勢磅礴且澎湃的〈銀湖〉系列。


 展間四 

江賢二在〈銀湖〉系列當中,將他對銀湖的具體印象,轉化為高度抽象化的畫面。


他以劇烈的明暗對比,營造出強烈的視覺反差。


觀者在幽明之際,在水天互映、雲氣與湖面交相運作之間,目睹了一幕幕波瀾壯闊,如海、如鏡、如雪,亦如星雲的宇宙奇觀。


 展間五 

「我大多數的素描並不是油畫作品的草圖。有時,他們只是沉重油畫工作之餘的逃避。」一江賢二


相較於布面油畫,江賢二紙上作品的表現,在形式和技法上更加自由,甚至隨興,也有不少實驗及偶然的意趣。


 展間六 

「〈百年廟〉系列的靈感來自前幾次走訪臺北。那些莊嚴的廟宇建築,香火的氣息,金黃色的服飾,以及千千百百神祕溫馨的靈光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一江賢二


1995年,江賢二返臺探視年邁父親。期間,他參訪臺北龍山寺有感,並在往後多年裡,持續發展出〈百年廟〉,以及〈故鄉〉、〈蓮花的聯想〉、〈對永恆的冥想〉等相關系列的大作。


1999年9月21日,南投集集發生大地震,撼動全臺,造成嚴重傷亡與損失。江賢二同感震悼,發展出〈淨化〉系列。


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發生驚駭全球的恐怖攻擊事件。江賢二深有所感,創作〈對永恆的冥想 01-07〉以表關懷。


江賢二寫道:「我認為我的繪畫內容其實很單純,很傳統。我所感興趣的也是那些基本的人性與生命的奧祕。」


 展間七 

「空寂、孤獨、無望、死亡、遠方的喪禮。」一江賢二


1980年代以後,江賢二的抽象風格卓然成形。以沈鬱、極簡,但富含觸感的單色為畫面基底,他隨感性所至,表現個人化的抽象筆觸與象徵符號;對於作品的神秘性,尤有追求。


對法國始終念念不忘,他不定期地重訪巴黎,尋找精神性的心靈啟發。〈巴黎聖母院〉 和〈遠方之死〉這兩個系列,就是他在1982年夏季,短期租賃拉丁區工作室,所發展出來的重要代表作。


〈廊香教堂〉系列則是他於2002年遊歷法國、瑞士、德國之後,所完成的作品。


 展間八 

「我仍然相信,藝術能夠淨化世界。」一江賢二


江賢二〈淨化之夜〉系列的名稱,源自於德國作曲家荀白克(1874-1951)的弦樂六重奏曲曲目。


最早發想於1960年代中期,亦即他大學畢業前後;1980年代中期,江賢二進一步將其發展成一個明顯的系列。他在1997年的個展畫冊當中,有此註記:此一系列作品勾喚「海、船歌、森林、月光、藍與神祕東方、淨化之夜...」等浪漫遐思。


1980年代的神祕之藍,混合了暗夜中的沈靜水、光之感,也能看出抽象表現主義名家羅斯科(1903-1970)給他的啟發。1990年代以後,厚重且不透明的灰與黑,明顯地取而代之。江賢二還以各種看似象徵,卻難以言喻的抽象符號書寫,深化了玄奧的宗教儀式氣息。


來到2019年的幾幅〈淨化之夜〉近作,江賢二更營造了一種連結此端與彼端的通 道聯想,仿佛是對生死的一種隱喻。


 展間九 

「虛無、悲愴,失落與找尋,佔了我大部分年輕時的心境,也是那個時期的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一江賢二


回顧江賢二最早期的1960年代作品,不難看出克利(1879-1940)和賈克梅第(1901-1966)的影響。


1970年代是江賢二旅居紐約之初,受歐美當代藝術新潮衝擊,屬於自我探索與塾 居時期。受「低限主義」藝術啟迪,他多以「無題」命名。據他自己所言,「我試著用最簡單的元素去表達情感。」


198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的〈無言歌〉,是江賢二以孟德爾頌(1809-47)鋼琴曲作為畫名的另一個系列。他在單色基底之上,以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造形,進行韻律性的排列或配置,有意營造他自言的一種「空靈、無言與琴音」的美感。


《CANS藝術新聞》+《亞洲藝術新聞》

2020 / 03

近期報導

今日藝術書推薦
藝術家想的跟你不一樣

微信製作、推送、咨詢服務

 請洽罐子小秘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